專家呼吁加強研發投入
科學網12月25日訊:今天,中國工程院在京發布《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》(下稱《報告》)。綜合歷年發展指數變化情況,中國成為整體提升最快的國家,但從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來看,我國仍未邁入“制造強國第二陣列”,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任重道遠。
《報告》顯示,2012-2019年各國發展指數總體呈增長態勢。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介紹,相較于2018年,新一屆制造強國發展指數排名未發生變化,美國以168.71的指數值處于第一陣列,德國、日本分別以125.65和117.16的指數值位居第二陣列。處于第三陣列之首的中國指數值為110.84,同屬第三陣列的韓國、法國、英國指數值分別為73.95、70.07和63.03。
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各國數據
為何中國的指數值更接近德國和日本,但卻與韓國、法國和英國同處第三陣列?介紹《報告》時,朱高峰解釋了具體緣由。
“制造強國發展指數”下設4個一級分項指標:“規模發展”“質量效益”“結構優化”“持續發展”。其中,除規模發展外,其余三項是衡量制造強國的主要標志,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差距所在,而中國在這三項指標的排名中并不靠前。
2019年,中國的“規模發展”分項數值整體增加最明顯,這一指標是中國制造強國進程中的主要支撐力。但在另外三項指標的合計值排名中,中國位列第六,居于全球制造強國第三陣列,與美國、德國和日本仍有較大差距。
2012-2019年9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(9國分別為:美國、德國、日本、中國、韓國、法國、英國、巴西、印度)
此外,朱高峰還指出,雖然中國是各國中唯一實現“質量效益”分項數值持續增加的國家,因絕對差距明顯且提升幅度較小,質量效益在長時間內仍是我國制造業的最大弱項。
在“持續發展”這一指標中,中國的分項數值繼2017年后再次出現下降。這與中國制造業企業2019年銷售利潤率下滑0.96個百分點有關。企業運營困難加重是導致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下降的原因之一。
“我們一定要加強在其他三個方面的努力”,朱高峰表示,當前,我國制造強國建設進程穩中向好,正按照預定目標推進發展,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一直在縮小,“規模發展”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里還會對起到拉動作用,但在轉型、產品質量提升和結構改善等方面仍要加強。
在后續報告中,中國工程院院士單忠德也談到,“規模發展”仍是制造強國進程發展的主要支撐力,而未來,全力提高制造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將是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單忠德指出,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波動中趨勢性下降,特別是2019年占比27.1%,成為2012年(31.5%)以來的最低水平。
此外,我國制造業的研發投入強度下滑明顯。2018年,中國制造業銷售利潤是6.19%,研發投入強度為2.32%,而2019年制造業銷售利潤是5.23%,研發投入強度為1.45%。
“與2018年相比,我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下降了0.87個百分點,而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卻上升了0.09個百分點,全國增長的研發投入并沒有流入制造業,需引起高度重視。”單忠德表示。
活動中,不止一位院士專家談到我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發展不平衡、企業注重廣告投入而非產品質量提升等問題。對此,單忠德對《中國科學報》表示,發展先進制造業特別是實體經濟,需要“靜下心來”,制造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慢活,需要呼吁政府、全社會共同關注。
同時,單忠德表示,還應鼓勵社會各界關注長期投資。“鼓勵投資前移,不能‘只買蛋不買雞’”,一些制造業創新重大專項應由國家主導,政府作為投入主體,與各方形成投資合力。
此外,單忠德還強調在全社會培育和營造創新氛圍:“不論是什么行業,都應尊重知識、崇尚創新,從源頭做出一些創造性貢獻。”